什麼是正常咬合?就是上下牙齒配對,前後左右要相連,就像當兵要能打仗,隊伍先要入列排整齊。例如:每一顆上排牙齒的牙尖對下來,正好是在下排兩顆牙齒中間的窩縫,上下兩排完全按此序列,像排隊一樣整整齊齊。
兒時矯正可預防成人咬合不正
有「咬合不正」這個疾病的人在台灣其實並不少見,只不過大部分人不以為意,因為不屬於短期內有致命風險的疾病,所以往往容易忽略其長遠終身的影響性、嚴重性。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曾針對 1500 位十二歲年齡層的孩童進行咬合調查,發現有不同程度咬合不正問題的比例高達 72%。
台北榮民總醫院齒顎矯正科的研究報告也指出,學齡较童咬合不比的正例超過 62%,從小就有咬合不正的間題,但父母親多未重視,日積月累齒列受力不平均,就算乳牙換掉重新長出恆齒,仍會影響恆齒的排列、造成錯亂的不良咬合關係;所以說,若不及早治療乳牙的咬合問題,就會影響一輩子。以治療層面來說,真的很接近一句古詩:「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」。
咬合不正與青少年顏面發育有關。現代飲食精緻化、纖維少、小朋友往往沒有好好咀嚼,而牙齒發育是一個漸進更替的歲月流程,需要均衡地咀嚼,顏面才會長得健康。如果小朋友的乳牙有蛀牙時,就必須趕快補,不要認為反正還要換牙就不理,否則容易埋下恆牙咬合不正的因子。乳牙和恆牙是交替萌出,且有一定順序,若乳牙因蛀牙導致提早拔除,恆牙萌出沒有依靠就會東倒西歪。乳牙照顧不佳的兒童,恆牙齒列大都長不好,生長排列不對稱的齒列,就會有歪塌不對稱的面容,父母從小好好耕耘孩童的牙齒,對未來的容貌有決定性影響。
我自己在門診中的觀察,的確不分年紀,大約每十位就有五位有咬合不正的困擾,這些患者經常抱怨刷牙刷不乾淨,尤其是相鄰牙齒交錯、參差不齊的牙縫很難清潔,容易蛀牙,更容易得牙周病;有時也因為難以好好咀嚼咬,降低食慾,影響營養攝取。更甚者,發音不正確之外,因兩側的咬合關係不均衡等,咀嚼肌無法平衡使用,造成左右臉部兩邊發育不對稱,臉型不對稱、大小臉、歪臉等,都可能發生。
愈早矯正,效果愈好
口腔內咬合關係的治療方法,在學童牙齒生長和顎骨發育期,可以快速有效地導正;成人牙齒錯亂定型後再來矯正就更複雜耗時。一般,傳統矯正器大約需配戴兩年。
缺牙或咬合關係造成的傷害是經過長時間累積,愈早矯治可將傷害减到最低,製作固定牙橋或活動假牙修復,都比放任不管要來得「有救」多了。若長年都不處理,最後造成蛀牙太深、牙齦和齒槽骨吸收萎縮、牙周病等更大的問題,最終就是拔除喪齒。所以還是老話一句:早治早好,晚治難好,不治不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