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︱楊慧瑛
前言
任何一個治療,都是醫病雙方付出代價,努力的結果。
病人期待的結果是牙齒排列整齊,容顏美麗加分,口腔結構穩定健康。這何嘗不也是醫師樂見的好結果?
探討矯正治療後產生的變化;“relapse”一詞指的是“故態復萌”,也就是原來治療前不好的排列(例如:原來擁擠的前牙、暴牙、開散、錯咬等)雖經改正,但經過時日又出現了類似的問題,只是程度輕微一些。
自 2019 年中開始,我們矯正治療的新病人,會常規性拍攝 CT,與專業的牙科放射師,透過一個一個的病例分析,漸漸建構出“CT 分析模板”(請見表格)。
姓名/ birth/ CT taking date/
TMJ | Arch | Dental Axis | 個別需求 |
一般 有症狀 | B(U) – B(L) | #7 | 智齒 |
a) fossa | B(U) – A(L) | #6 | 埋伏齒 |
b) Head – fossa空間關係 | B(U) – A(L) | #5 | 斷裂 |
c) Head型態 | A(U) – A(L) | #4 | 根管治療 |
d) Ramus length | 前牙區與牙槽骨關係 (上下齒列) | 骨釘位置 | |
缺牙區骨頭 | |||
[備註] 臨床特別發現 |
[註] B: basal bone arch (骨弓) A: alveolar bone arch (牙弓)
上一期文章提出,從 CT 發現左右 condylar head 在
三度空間上的不對稱,與口內單側不良咬合(擁擠、齒
軸內斜等)嚴重之關係;這個 CT 的資訊提醒矯正醫師,不要迷失在“不對稱的骨骼關係上建立對稱的咬合關係”,例如上下中線一定要對齊。
這一篇文章是從一個最近就診的病例(26 歲L小姐)國中時接受四顆小臼齒拔牙的矯正治療,治療完成已超
過十年,口內仍然有 fixed wire 在上下前牙舌側,持續有固定式維持器。
L小姐偶然間發現自己半張口微笑時,左邊的牙齒歪歪的(正確一些敘述是左下側門牙、犬齒齒軸向內側傾斜,相對較右側高)。L 小姐敘述,印象中剛完成治療時,兩邊是平的,沒有這麼明顯的落差。她進一步想知道,這樣的變化是正常的嗎?為什麼會發生呢?
筆者所在的天泉診所是一個專科聯合的診所,每一天都可以看見九十歲以上的長者前來
就診;高齡化的明顯趨勢,更加重牙醫師的職責。矯正醫師面對的大多是成長期或青年期的
病人,怎麼樣的治療結果,甚麼樣的咬合關係,可以讓口腔結構 ( 包括四部分,請看下圖 )維持健康與長久的穩定?
本期的文章以 L 小姐的現況,加上 CT 分析、模型在咬合器上的咬合分析,試著從咬合力學探討矯正術後變化的原因。期許在資訊快速,數位領先的科技時代,仍不忽略以咬合力學作診斷及治療計畫的基礎。
口腔結構是由這四個主要部份組織而成:
1、牙齒
2、 牙周組織:牙齦、齒槽骨、牙周韌帶(PDL)
3、 顎關節:關節頭、關節窩、關節盤、 韌帶、肌肉
4、 顏面肌肉:咀嚼肌肉群、表情肌肉群
若把口腔結構視為一個建築體:下顎齒列好比是一樓,上顎齒列是二樓。(請見下圖左)
建築物體的主要支撐力之一是梁柱;對應到口腔結構,小臼齒是小柱子,大臼齒是大柱子。(請見下圖右)
口腔結構體所承受的力量,主要是經由咀嚼肌群產生的咀嚼肌力運動,傳遞到牙齒、牙床骨、顎骨及顎關節。
其中產生最大咬力的咀嚼肌是咬肌 (Massester M. )。咬肌通過 Zygomatic arch 到 Gonial angle。
如解剖圖所示:在表層的咬肌是由前往下後方,所產生的收縮力是往前、往上的方向。 另還有一深層的咬肌產生較垂直方向的咬力。另外一條協助咬肌產生垂直收縮力的肌肉是內翼肌(internal pterygoid m. )
如解剖圖所示,內翼肌是附著在下顎骨的下緣。從產生主要咀嚼力的肌肉走向及位置,可以清楚大臼齒的咬合面積最大,左右兩組大臼齒是承擔最大咬力的“柱子”,約是其他牙位的三倍以上的力量。
請看這位26歲L小姐的資料:
[Ⅰ] 口內正咬及微張口時
正咬時: 下顎中線略偏左、#41 牙齦線最
低、#21 牙冠遠心端低。
微張口時: 下顎中線與上顎對齊;
表示下顎骨在不受牙齒影響
下,下顎骨往右歸位。
上下正中門牙皆有非常細微的空隙產生。
[Ⅱ] 半張口時
半張口時,左下側門牙、犬齒可能受左上較狹窄的前牙弓影響,齒軸向內側傾斜,微笑時,前牙切緣往左斜上去,呈現比較不討喜的弧弓。
不僅影響美觀,較內斜又高的牙位,當下顎骨作側向運動時,容易產生撞擊,形成咬合傷害。
【註】 請看右圖上牙弓照片。黃色線代表 palatal suture 上牙弓的中線。 前牙弓是由門牙到犬齒所形成。請比較右上前牙弓較左上前牙弓圓弧。相較,左上前牙弓彎向內 ,連帶影響下顎左側側門牙及犬齒。
[Ⅲ] 半張口時
從左右側照片,可以發現犬齒(黃色箭頭)的尖端型態已被磨耗,四顆都呈現磨
耗的結果;其中以 #23 最嚴重。對於才 26歲年輕女生,這樣的磨耗是嚴重的。必須去探討咬合傷害的原因。
過去讀“咬合學“曾經學習”curve of spee ”是不良咬合關係。所學矯正時,治療目標其中一項是要“flatten curve of spee”。從 L 小姐的口內照片,可以發現 #37,#47 遠心端是斜上去(紅色短線標示);#36、#37 高度有落差,右邊兩顆臼齒關係也是。(為容易辨識,指標只放左側)藍色線標示下顎大臼齒的齒軸,第二大臼齒較第一大臼齒內傾許多。
[Ⅳ] 第二大臼齒的CT影像
從 CT 分析: 下顎 2nd molar 牙冠向舌側傾斜;紅色的線代表咬力傳遞的方向;#47 功能性頰側咬頭傳遞到 #17。#47 的齒軸是向內側傾斜;黃色的線是下顎臼齒的齒軸(dental axis)
從物理學的力學分析:當一個力量(紅色線)作用在一個斜面(黃色線)上時,必會產生垂直分力(黃色線通過牙根)與橫向分力(藍色箭頭)。
我們再從齒槽骨的結構看藍色箭頭表示的橫向分力,對牙周組織產生的影響:
當下顎骨作側向運動時,犬齒不足以分離大臼齒,因第二大臼齒內傾斜形成較高的頰側咬頭 (buccal cusp),結果十年使用下來,口內已見到犬齒形成嚴重的磨耗。
隨著使用,內斜逐漸嚴重 => 如之前文章曾提及,因臼齒軸向內斜,顏面垂直高度 VD減少 => 前牙區 OB 加深, 前牙被向前推擠 => 上下前牙齒軸略外斜,因此漸漸形成些微的空隙(即使有 fixed wire 強化固定,仍然抵擋不住不理想咬力的衝撞)。
顎骨上下肥厚,所以齒槽骨能承受很大垂直咬力(約 60~100KG)
牙齒左右骨板則很薄(1~2mm),只能承受很小的左右側向衝擊力
[V] 從 CT 看 condylar head 與 fossa 間 disc space
從 CT 分析:看到 L 小姐的 condylar head 與 fossa 間,關節盤空間(disc space)已變窄。(與27 歲 C 小姐同樣分析的角度比較)。這個變化跟VD減少有關。
VD 之所以會減少,原因之一是因拔小臼齒作矯正治療,關拔牙空間時,大臼齒前移;原因之二與大臼齒的軸向內斜有關。
若不改善,這樣的不良咬合關係繼續下去,會造成 condylar head 磨損 (erosion) 的可能性。
L小姐CT資料
C小姐CT資料
[Ⅵ] 對容顏的影響
當臼齒變傾斜,下 1/3 顏面垂直高度變少(VD
減少)的影響(見圖說明)
1、 成人原本有的咬肌的生理長度已固定附著在較短的 VD,肌肉會有一點鬆弛感(如箭頭所指)
2、 上下前牙受到推力往前,上唇略外翹,也形成上下門牙間些許的空隙。
[Ⅶ] L小姐整體口內的照片
口內現存的不良咬合關係有:1、深咬 2、窄弓 3、彎面
診斷:磨耗型咬合傷害;左右顏面不對稱;VD 不足對顏面的影響
口內發現:
1、微笑時見到左下前牙弓內斜 ( 特別是黃色斜線標示出左下犬齒斜齒軸 ) 較右邊高
2、左上門牙 側門牙形成弧弓較右邊彎曲,影響左下前牙弓內斜
3、 下顎第二大臼齒向舌側傾斜且遠心端上彎,當下顎骨作側方運動時會有咬合干擾,也造成四顆犬齒已出現嚴重磨耗
4、上下門牙間雖有鐵線固定但仍出現些微空隙
5、下顎門牙牙齦萎縮
討論與結論
天泉院長梁醫師是資深贗復醫師,執業超過四十年,治療過數以千計的修復病人。
梁醫師非常看重咬合關係,更歸納出傷害口腔結構的八大不良咬合關係 ( 請參看圖 ),其中又以圈起來的三種不良咬合(深咬、窄弓、彎面)危害最多。
不良咬合會在口腔結構中產生咬合傷害,天泉的診斷體系分類成:牙周型咬合傷害、磨耗型咬合傷害、肌顎型咬合傷害及顎關節咬合傷害。
每一個病例會出現單項或多項的咬合傷害;再經由完整的資料分析,包括:咬合器
上的咬合分析、CT 分析、顏面分析、臨床上齒列顎關節檢查等,綜合判斷下作出診斷。例如本文中的 L 小姐,她的不良咬合有:深咬、彎面、窄弓,形成磨耗型咬合傷害,顏面不對稱的變化,VD 不足(垂直高度喪失)對顏面肌肉的影響,CT 分析出 disc spce(軟骨空間)狹窄的現況。
放置不處理,口腔結構持續在不良咬合關係下受影響。
診斷就是找出生甚麼病,和造成生病的原因,再製訂治療目標及計畫。
天泉提出八大不良咬合
有關 L 小姐的治療的想法:
1、 改善第二大臼齒的軸向及力的傳遞,需要藉助 lingual arch (Lower)作 #37,47 torque 改正,調整與 #17,27 的咬力傳遞,尚須考慮 inter 2nd molar width,上下臼齒寬度若有差距,牙齒能調整外,還需要作咬合調整。
2、 先在大臼齒區決定對的垂直高度(VD)。可以由唇形、唇角、咬肌的結實度、臉型
及唇能否自然關閉作判斷。改善上顎前牙弓,提供左下齒列內傾的牙齒,扶正直立的空間。
3、 在適當的 VD、對稱的牙弓型態及寬度下,可以改善上下外斜的前牙,必能自然關閉目前有的門牙間的空隙。反之,若沒有從根源問題處理,只是用 resin 填補;隨著年日, 因為既存的不良咬合仍然存在,前牙繼續被衝撞, 空隙仍會再出現。
4、 針對以已磨耗的牙位 ( 特別是犬齒 ),以贗復方式復型 (restoration),以提供犬齒保護後牙的咬合機制。
天泉牙醫所提出咬合傷害的分類
總結
1、 從建築物的力學工法理解“梁柱”的重要性;希望牙醫同仁能認知到大臼齒如同“柱子”的角色。CT 提供所需要的分析視角下,上下大臼齒之間的力的傳遞方向,能審視評估整體的口腔結構的支撐度。
2、 看重臼齒的力學關係,應是牙醫師在處理口腔問題共同需要注意的。
植牙醫師評估植入的角度、上下齒床對位關係,咬力的傳遞方向。
牙周醫師在處理深部 plaque 專業上的處置,也評估是否因為臼齒關係不良,造成咬合傷害,導至 PDL widen 牙齦萎縮,形成的牙周破壞。
膺復醫師在製作設計假牙時,考量柱子的軸向,會讓假牙使用年限延長,更增進信任良好的醫病關係。
3、 國人知識水平提高,許多父母親會帶孩子從小定期塗氟、檢查。建議仔細檢查蛀牙清潔問題外,也能一併注意關乎顎骨發育的臼齒關係;特別是混合齒列時期,兩側臼齒萌出時間點差太久(半年以上),建議深入探究原因。成長中的處置可以阻斷未來產生不對稱發育所延伸出的問題。
【特別感謝】
天泉診所梁廣庫醫師指導咬合分析診斷
德贏公司林明順工程師提供 CBCT 專業分析資訊
作者
楊慧瑛
1982 ~ 1988 台灣國立陽明醫學院 (現陽明醫學大學)牙醫學士
1989 ~ 1994 日本帝國北海道大學 臨床矯正學博士
1995 ~ 1997 台灣私立中山醫學院牙醫系副教授暨附設醫院矯正科主治醫師2000 ~ 至今天泉診所矯正科主治醫師